3万余名在全国水产养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服务于全国59%以上的水产养殖面积,平均每人守护着2000多亩的“水上粮仓”……近年来,作为连接我国渔业生产与科研的桥梁,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促进人民群众“多吃鱼”“吃好鱼”、保障水产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
“科技力”助推 乡村产业振兴
走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梯田上,肥美的稻田鱼自由穿梭,呈现出一幅稻鱼共生的生态画面。红河州元阳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2015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会同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探索优化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现在的哈尼梯田,采用稻鱼鸭综合养殖模式,同时发展旅游观光产业,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渔共赢、强农富民’的效果,而且有效保护了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四季丰收、全天候产出的脱贫振兴新路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利锋说。 近年来,元阳县已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8000亩,带动全县发展3万亩综合种养区,示范区亩产值达1万余元,实现了“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元钱”的效果。 与此同时,哈尼梯田一直面临的“谁来经营梯田”“谁来保护千年梯田文化”的难题迎刃而解,“森林—村寨—梯田—村庄”四原素同构的良性农耕生态系统吸引了外出务工的青年返乡。哈尼族青年李正福说:“前些年家里的3亩多梯田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如今在家门口务工、经营农家乐,再加上出售梯田红米、稻田鸭、稻田鱼的收入,一年超过4万多元。”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党委书记张锋认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之所以能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产业振兴中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关键在于它培养出的体系和人才队伍层层架构起连接科研与生产的桥梁,不仅保证了水产养殖各个环节、各个区域都有相应的科技力量分布,也使得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分工协作成为可能,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快速落地生根,进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力量。 在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吴敏看来,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是连接科技与渔民的“纽带”,“实验室是我们的阵地,在那里,我们研究新技术,监测成百上千的水产样品。可池塘水田才是我们的主战场,好的水产技术、管理模式如果不能真正被老百姓学好、用好,就是我们技术推广人员的失职。” 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省、地、县、乡”五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14万个,实有人员3.04万人,建成示范基地3000个,实验室近2000个,培训教室约1500间;增强了资源养护、产业融合、质量安全等方面职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员聘用、责任渔技和考核评价制度,着力在基层培养“一懂两爱”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累计培训技能人才近30万人次,培养“双师型”推广人才近万名。仅2020年就在渔农户中累计推广示范关键技术4320项,指导水产养殖面积420.7万公顷,服务和指导渔农户149.7万户,开展渔民技术培训13775期,培训渔民91万人次。 全力保障水产养殖 稳定健康发展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一项重要的职责使命,是探索发现好的技术和模式,让渔民多赚钱,让百姓吃好鱼。”这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水产站站长汪祖军从业2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水阳镇是有名的“蟹乡”,他伴随着水阳镇的螃蟹产业发展到4万多亩、成蟹产值亩产过万元,水阳镇的蟹民总说,只要看到拿着笔记本、夹着圆珠笔走在蟹田上的老汪,心里就有了底。 水阳镇鳞次栉比的水田间清水荡漾,几年前很多蟹田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暴发,虾蟹大量死亡。汪祖军用了四年时间,让水阳镇所有水面实现生态养殖。如今,水阳镇的蟹田水质改善肉眼可见,虾蟹死亡率随之大幅下降,幼蟹产业逐步壮大,截至目前,年产优质幼蟹为7000吨,约占全国幼蟹总产量的1/8,每年可带动2万余名农业人口就业。 我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量的60%以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老百姓对水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要求“吃得饱”,更要“吃得健康”。 为进一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大力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和“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试验示范,组织开展系列技术咨询和培训,探索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使水产养殖用药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产地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广东省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蔡强每年主持检测对虾、罗非鱼、石斑鱼等种苗1000份以上,并通过网络平台公布种苗合格名单。“通过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亲本与苗种质量得以受到严格监控,可以有效防止带病苗种流入市场,从源头就降低了重大病害发生率。” 积极引导水产养殖 绿色转型 “现在渔民朋友越来越认识到,养殖不是简单地投喂,养殖就是养生态。生态养好了,才能产出更高产更优质的水产品。”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丁彩霞说。 生态养殖在金坛已成一种潮流。作为江苏省首个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示范县,金坛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人工湿地作为净水核心与养殖池塘合理配比,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系统,全区渔业水域水质监测达标率和设施渔业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率均达100%。 近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深入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推广设施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设施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2020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动谋划并牵头启动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水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正在驱动水产养殖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是绿色健康养殖,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因此要大力推进水产养殖的科学化、法治化、设施化、信息化、精准化,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取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丰收。”崔利锋展望着水产业的发展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少不了饭桌上越来越丰富的水产品,在这一点上,曾经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来依旧责无旁贷。”